| 客服热线:400-878-2711 | English
“摩恩达净水官方微信”
“手机扫一扫,惊喜等着您”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春天”仍待耕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春天”仍待耕耘
行业资讯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春天”仍待耕耘

2012-07-11 10:10:56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仍面临成本高、规模小、发展慢等突出问题。”7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节水处处长杨尚宝在第六届水业技术高级论坛上如是说。

        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且时空分布不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杨尚宝说。

        海水淡化在中国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已具备了一定基础,海水淡化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的日产3万吨发展到现在每天约70万吨的产量。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共同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制造、政策研究、相关政策出台和推广应用等工作陆续展开。

        杨尚宝认为,海水淡化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不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成本过高。“导致成本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经验、规模、产业政策等各种问题。”

        据了解,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相比原来的500吨、1000吨、2000吨、5000吨,现在已基本达到万吨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规模已经走出困境,未来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政策和社会需求。”杨尚宝表示。

        “口头重视多,但在真正的工作中仍对海水淡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杨尚宝说,另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比较少、设备制造和成套装备能力比较弱、政策支持力度尚显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据悉,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 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 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须不断努力。”杨尚宝表示,希望淡化海水能够真正成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

copy@2011摩恩达集团(上海)净化系统有限公司沪ICP备16002350号-1|网站地图|友情链接:开放分类目录|维酷网站目录
|KuDos液压工具